如何系統化地引導醫療創新~我從永齡X Lab活動中看到的一種可行方法

甚麼是創新?
如何才能真正創新?
還記得多年以前曾經聽過中研院孫同天院士的一場演講,
題目叫做: Survival skills for young biomedical investigators
演講內容讓人非常有收獲,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孫院士指導年輕人如何generate a new idea,
這常常是新手踏入研究領域時第一個遇到的棘手問題,
孫院士一針見血地說: Idea is a new combination of old elements
創新從來不是天馬行空,
創新也不是閉門造車產生的,
當你將舊的問題用新的方法解決~這是創新,
當你將這個領域的問題,用另一個領域的方法解決~這也是創新,
當你將兩個表面上看起來毫不相關的東西組合在一起,
往往就是創新的源頭,
這也是為甚麼知名創新講師劉恭甫老師在他的著作左思右想中設計了一個桌遊,
當你遇到思路上的瓶頸時,
透過隨機翻開一張卡片的方式,
你就有可能透過卡片上的資訊,啟發你另一種不同的思路,
這樣的腦力激盪手法,
能用在醫療領域的創新嗎?
我在永齡X Lab舉辦的醫療創新工作坊中,
看到了類似卻又不完全相同的引導手法。

以前,
我總認為要讓不同領域的專家們互相激盪出創新的火花,
是一件極度費時費力的事情,
為甚麼呢?

首先,各領域的專家們通常都很忙,
能碰在一起的機會少之又少

其次,就算有機會碰面甚至合作,
常常也會因為彼此使用的語言差異性過大導致誤解,
為了讓雙方互相理解,
必須花費極高的時間成本與心力解決溝通問題,

由於這個過程過於冗長且低效,所以難度其實不低,
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則是由一個同時熟悉兩個領域的專家來做橋梁,
協助不同領域專家間的行話翻譯員,
這一次有幸參與了永齡X Lab的醫療創新工作坊課程,
雖然課程活動還沒完全結束,
但我第一天的課程操作手法已讓我對創新引導的手法有不少收獲,

簡單的說,課程過程使用的是double diamond process

圖片來源: https://www.pinterest.com/pin/158400111872833536/ 

整個過程由兩個循環的diverge(發散)-converge(收斂)組成,
第一個diamond的目標是定義出問題,
第二個diamond的目標則是定義出解法,

發散階段

此階段必須鼓勵學員提出所有的可能性,
並提出所有想到的瘋狂想法,
此階段有四個重點

  • 一次一個人講話,不離題
  • 點子越多越好,不要批評
  • 鼓勵瘋狂的點子:畫出來,做出來
  • 他人點子上蓋房子

收斂階段

此階段必須透過投票或其它篩選的方式,
找出比較可行,重要,且有價值的問題與解法

第一階段: 找問題


工作坊中使用的是Flow model,
針對特定臨床情境,
把過程中所有的stake holder,溝通工具,問題點一一詳列出來並以流程圖的方式表示
透過不同職類專家腦力激盪的方式將流程盡量地補充完整,
並列出所有臨床上的問題點(痛點),
畢竟好的商業模式就是一個能真正解決使用者痛點的solution
因此這個步驟最重要是的要盡可能的列出問題點,
越多越好,
等到已經很完整了才進行收斂階段,
每個人挑選自己有興趣的問題點出來進行下個階段

第二階段: 找解法

所謂的解法指的這個問題是否能使用既有的產品,科技或概念來進行解決
如何找解法呢?
總不能讓大家自己埋著頭空想吧!
這樣效率太過低下了
因此可以透過三種卡片來進行發想

  • 產品卡: 市面上既有的產品。eg. 隨身通訊裝置
  • 科技卡: 科技業現有的技術。eg. 室內定位
  • 概念卡: 目前尚未出現或尚未成熟的技術,僅只於概念階段。eg. 具備讀心術的機器

透過將手上的問題跟現有的技術配對的方式,
也許可以找到可行,但目前尚未出現的創新做法唷!
最終透過跟同伴們交換問題,
在別人的點子上蓋房子的方式,
繼續添加新想法上去,
活動結束時,
在透過簡短發表+投票的方式,
選出大家心中的好點子,
第一天的活動至此也畫下句點了,
接下來該怎麼繼續往下進行呢?
得等我上完第二天的課程才會知道囉~XD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從心法到實作~我的一談就贏進階班心得之二!

一談就贏談判演練 ~ 一場3x3的超立體展開饗宴

從談判到高效團隊管理~